經方治感冒
撰文:Shawn, www.tseong.com
八綱辯證 藥性初識 感冒辯證並治
此文共三小節。第一節述正統中醫(比對時醫)如何辯證與診斷。第二節簡述中藥藥性機理。第三節說明治療感冒發燒的中醫處方。無虛幻誇談成份。
問題很簡單,很多人發燒了感冒了咳嗽,從現象上都是發熱,那怎麼判斷是寒咳還是熱咳?正統中醫如何去做出判斷,他們到底在想什麼,如何開出方子,開方的原則是什麼。喝中藥多久好?相信只要思維方式不是太偏離看完後自然明瞭。需要用時重新檢視即可。
壹 八綱辯證
拋開既有思維方式,回到零點,中醫的傳統辯證上,千年歷代歸納為八個字:陰、陽、表、裡、虛、實、寒、熱。即八綱辯證。
表就是表面(external),裡就是裡面(internal),比如皮膚為表肺為裡;虛就是沒有就是不足(deficiency),實就是過剩(excess)長東西或者堵塞(blockage);寒就是溫度低(cold),機能減緩,熱就是溫度高(hot),機能亢進。陰與陽:能夠看到的物質為陰,比如肌肉筋骨津液等,無法看到而存在者的為陽,比如力氣精神意志等(energy)。用手機電池舉例,電池本身是陰,電池的蓄電能力蓄電量多少為陽。
用感冒舉例,病人有很多體表上的症狀,比如會怕風會怕冷,比如汗出不止(手臂胸背一直潮濕)或者完全沒有汗出,因為這些症狀都表現在體表上,稱之為表證,基於此,會進一步判斷是表實或是表虛,實證就是皮膚受寒毛孔過於緊緻,症狀上會完全無汗(指四肢和胸背處),虛症指的是皮膚機能不足毛孔過於鬆弛呈現持續張開的狀態,會汗出不止,皮膚潮濕。這裡論及感冒發燒,表虛的另一症狀是怕風,有一點點風吹到就很不舒服,因為毛孔張開太過。而表實會嚴重惡寒,全身發冷,盛夏都要穿冬天的衣服,嚴重者還會鼓節疼痛肌肉痠痛,因為本來要正常蒸騰出去的汗水由於表實的原因無法透出,全部積於皮下,會持續刺激神經。
感冒表虛:汗出不已,怕風,脈浮緩;因為有汗出,發燒的話一般比較低。
感冒表實:無汗,嚴重覺冷,骨節肌肉痛,脈浮緊。沒有汗出的發燒一般是高燒
一般認為感冒表寒是中於風。表實是中於寒。
以上為感冒症狀表實與表虛的判斷,看完表證看裡證,這裡的裡主要指脾胃以及上部的心肺部份,主要指肺。
如果兩個人同時得感冒,體表症狀可能一樣,裡證可能完全不同,而為了判斷裡證,一是觀察,二是很技巧性的詢問一些問題,首先問口渴意願,會很口渴很想喝(冰)水還是不口渴不怎麼想喝水。如果要定義肺熱,應該是肺機體亢奮循環過快,溫度較高,導致津液不足,比較乾燥,病人會主述口很乾渴想喝冷水。其次,如果肺熱有痰,則是濃稠深黃狀,而且不會夾稀水。肺藏魄,魄主靜,肺熱肺乾燥的病人會十分煩躁不安,坐臥不寧。肺寒,定義肺寒為肺機能不足運行遲緩,所以水氣津液容易停留,病人不會口渴不會特別想喝水,咳吐痰水的話是稀的帶水樣的痰涎,痰的話痰顏色淺。因為上半身循環不良水氣過旺,很可能會伴隨鼻子流清涕,易流淚。情緒不會煩躁反而會安安靜靜,陰證的人都比較安靜。而且肺寒的人容易半夜或早上會比較嚴重,咳嗽吐痰水,因為半夜和早上是一天最冷的時間。而咳嗽的時候感覺喉嚨癢癢的(心下有水氣上喉),肺寒嚴重的話會感覺背部肩胛部位有拳頭般大冷塊。這些症狀都會指向肺寒有水氣。這是裡證肺寒與肺熱的判斷。如果有噁心想吐兩脅(肝膽部位上)脹滿的感覺,裡證不在肺而在其他地方。
感冒裡寒:安靜無煩躁,無渴,咳吐痰涎水狀,鼻涕清流,喉嚨癢,夜間重,自覺身體裡面冷
感冒裡熱:煩躁不安,口渴想喝冷水,咳嗽吐濃痰
基本上治療感冒根據表裡虛實寒熱就能確定如何治療,比如:
表虛+無裡證:顧腸胃(一般感冒胃口會不好)+解表虛
表實+無裡證:解表實
表實+裡熱:解表實+去裡熱
表實+裡寒:解表實+去裡寒
八綱辯證是一種方法,可以通用,比如放到大腸小腸問題上,先舉個熱實和寒實的例子。‘實’就是便秘,就是堵塞。很明顯有寒實和熱實,我們知道小腸大腸運化糟粕,如果腸子太乾燥水分不夠,糟粕都乾巴巴的堵在裡邊前進不了,是熱實;如果由於腸子蠕動不夠溫度不夠,東西堆在那裡,這種便秘是寒實。有了基本觀念,問診加腹診可以辨別是寒還是熱。寒實便秘雖然便秘,但是肚子不怎麼難過,小便較清白,大便沒什麼臭味顏色清淡,肚子不拒按,反而按按推動一下會更舒服(因為手掌有溫度及推按能量,寒會需要熱),一般來說女生機會大些,因為運動少的原因。熱實便秘的話,肚子會拒按,按著會很痛很不舒服,小便很黃,大便惡臭色深。就如想像自己的肚子是個冰箱,食物放在那裡幾天才拿出來,會比較保鮮沒有太大異味,這就是寒。如果自己的肚子是個熱帶,食物放個幾天,一定會變質,惡臭,這是熱。處方時,熱實便秘的話去熱(用寒藥)去實(推動腸子蠕動),寒實便秘的話去寒(熱藥如附子細辛)去實。具體處方還與堵塞具體位置有關。觀念是,寒熱不去光是去實是沒有用的。同樣,拉肚子也有寒熱之分,月經不准有寒熱虛實之分,這就是中醫的辯證。西醫眼裡的中醫很不’科學’,喜歡談生化制剋陰陽寒熱,反觀中醫眼裡的西醫也很粗糙,八綱沒有做全。比如知道裡實裡虛(便秘拉肚子)卻不分寒熱。能檢查出肝膽的實證(肝硬化、腎結石)卻無法知道虛證等。
這就是八綱辯證:陰 陽 表 裡 虛 實 寒 熱,用在某一個層面上分析問題 。大的方向上用六經辯證和臟腑辯證,最高指導原則為陰陽辯證,這裡都不談。感冒定義在太陽經病上,偶爾論及少陽。六經辯證主要論及病變的傳遞方向,由表入裡,傳遞到人體最深是厥陰經肝臟。此文停留在談論簡單感冒問題。
二 藥與藥性
在解釋處方之前,先對中藥有個大致了解,為什麼中藥材會有寒熱表裡的藥性。
首先是味道,味道有五種,酸,苦,甘(甜味),辛(辛辣的味道),鹹
氣為陽,味為陰,氣薄主發洩散表,氣厚發熱與溫,味薄則通竅利滲濕,味厚則瀉降,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淡味利滲為陽,輕清升浮為陽,重濁沉降為陰。酸入肝 苦入心 甘入脾 辛入肺 鹹入腎。
比如說辛辣的味道,我們都知道辛辣的東西能促進血液循環,吃完後身體發熱,這就是辛甘發散為陽。再在這個層次上分類,比如麻黃桂枝乾姜都很辛辣,麻黃質量很輕型態很細,味很薄,純辛味(入肺)。麻黃的藥性會往表往外走,中醫用於解表實(辛入肺,全身呼吸的地方歸肺管,包括鼻孔和皮膚毛孔)。桂枝味比麻黃重,而且辛味帶有甘味(味接近肉桂但沒肉桂厚),所以桂枝解肌(甘入脾,四肢和肌肉歸脾臟管)。乾姜也是介於肺與脾胃,吃了乾姜會覺暖暖的,一般用於溫裡脾胃和肺。
比如說酸的味道,酸主收。如暈車時會想到吃酸梅吃陳皮,因為酸能收,不會去想吃辛辣和甜膩的東西。吃酸梅第一件事就是閉嘴吞口水(酸收之象),相反吃辣椒則哈氣(辛散之象)。又比如說五味子很酸,在小青龍湯治證裡面會用到用於止咳(咳-氣往外送,酸-把氣往內收),當然單味藥效果並不好,因為表實不去病人會一直咳嗽。中醫理論上,肺主皮毛,開竅於鼻。人除了兩個鼻孔在呼吸,全身上下的毛孔也在呼吸,當表實(皮膚毛孔不呼吸了)的話,病人會咳嗽,因為呼吸不過來,所以會要解表,解表同時用酸收一下咳嗽,效果就十分好。白芍和桂枝是對藥。桂枝辛甘發散為陽,能將身體血液及能量往表往往送,白芍酸收為陰,能將血液及能量往內收。
甘甜的藥能緩和,也能增濕。鹹味的藥能軟堅。
淡味利滲為陽,甘淡的東西是利水利尿的,比如水稻,茯苓,芡實等。
輕清升浮為陽,很多花類等藥物都是會帶有清香,香味是往上走,一般用藥用於走面目等。比如菊花辛夷等。
酸苦湧洩為陰,所謂陽是指發散出表,所謂陰是指收斂走裡。酸苦湧洩比如硭硝,大黃,味十分厚,滌蕩腸胃。
顏色方面,紅色入心,白色入肺,黃色入脾,黑色入腎,青色入甘。
除了藥的氣味顏色,藥本身有藥性。與取材部位,藥的質地,藥成長的環境有關。
比如藥的質地,金石類,草木類,花瓣類。同投之於水,金石會沉底(不討論特例),草木或沉或浮看具體藥材,花類漂浮在水面。所以我們知道服用金石類的藥物藥性會往下走(膀胱關元一帶),草木類藥物選材最多因為可以在不同部位,花瓣類的藥物藥性會往頭面走。藥性最輕的藥物只取其味,入腦入喉如麝香紫蘇薄荷等,不消說這類藥材都是不煮或輕煮的(水沸放入即可),不然藥效會失。這是藥的質地。具體到草木類,根據選取得部位不同藥性也不盡相同。此處截取一段文字進行說明(唐宗海):
曰:凡藥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則上升、半身以下則下降、藥為枝者達四肢、為皮者達皮、為心為幹者內行臟腑、質輕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腎、中空者發表、內實者攻裡、枯燥者入氣分、潤澤者入血份。問曰:凡藥、根之性多升、實(果實)之性多降、莖身之性多和、枝葉之性多散、請示此以何故。答曰:根主上生、故性生、子主下垂、故性降、莖身居中、能升能降、故性和、枝葉在旁、主宣發、故性散、然每一藥性、或重在根、或重在實、或重在莖、或重在葉、各就其性之所重、以為藥之專長、未可泛泛議論
再次,通過觀測中藥材的成長環境也會大致獲知此藥材的‘性’。此處截取一段講稿進行說明(郝萬山):
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太阳光最强烈的时候,西瓜成熟了。我曾经到过西瓜地,体验西瓜的这种生活。我说:大西瓜呀,你怎么不怕热,在夏天太阳的直射下茁壮成长。我在那站了五分钟,晒得我脑袋疼,大汗冒,我明白了,你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炼就了自己抗热的本领,当我们人体不能抗热的时候,我们拿你来吃,就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价值。有一年,我当学生的时候,上河北省的兴隆山采药。我这人好奇。我就一直下到背阴的深山沟里,我惊奇地发现,已经是夏天了,居然冰雪不化,周围没有什么植物,就在冰雪的旁边,长着一堆堆绿色的植物,开着紫色的花朵。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是什么东西。然后我挖了一棵,扛到山顶上。带我们采药的老师一看:“哎呀,你从哪里采的附子啊?”我恍然大悟,附子为什么长在夏天冰雪都不化的地方,它正因为长这里炼就了他耐寒的本领,世世代代长在这里,所以它就有耐寒的这种内在的素质,到了人体不能耐寒的时候,我们中医说阳虚寒盛的时候,我们就拿自然界的能够耐寒的植物来吃,就能调节我们阴阳的失调。
簡單的說,滋陰藥,利水藥,熱藥,寒藥等大多有個各自的生長環境。比如水稻生於水中,糯米生在旱地,一個利水一個不會。硫磺生於火山口,外用是涼藥療燒傷,內服是大熱藥。再舉一個例子,酒,一般認為酒是‘熱’性的,其實也對,因為酒是辛辣,辛甘發散,揮發性強,喝酒之後很明顯感覺到血液循環加速,入藥時也取其這個性,輕或者散發之意。但長期飲酒之人,都會脾胃寒濕,肚子很大(太陰證,脾主少腹),裡面都是濕,不喜吃滑膩寒涼及甜味的東西,因為甜能增濕。酒在製造過程中要通過長期放置在陰涼的地方自行發酵(濕,陰),最後蒸騰製作(上升,陽),所以本性還是濕與陰。這是古人的類象思維,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屢霜堅冰至。也是反對中醫的槽點之一,不‘科學’,沒有分離沒有提純沒有具體化學分子,說不清楚,太哲學。想想確實很難說清楚,為什麼長在水裡的食物多數會利水,長在荒漠的植物會蓄水,為什麼長在海邊的人善於游泳,長在美國的人英語說得好,要解釋起來很難很難,思維方式不太一樣。
關於中藥材藥理方面,可參照唐宗海容川寫的“本草問答”,所讀書中該冊寫的最好而且易懂。這裡只是有個基本認識。
叁 經方
回到治療方面,中醫會使用複方,這些方子成方在漢末,運用超過千年,醫案無數,絕對安全有效,被稱之為經方,劑量是現代臨床常用劑量。tseong@foxmail.com, www.tseong.com
表虛類:
- (表虛無裡證)桂枝湯證: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两片 红枣10个打破
每付藥用6碗水,浸泡10分鐘,大火煮成2碗,成人每三小時空腹喝一碗,小孩減半,服用後會有微汗。如果第一碗藥好了,就不需要喝第二碗 。喝完藥後需要喝點熱粥來幫助藥力達到四肢。服用第二天中午,發燒退,胃口恢復,就表示病好了。如果沒有明顯的裡寒裡熱而又有咳嗽,同方加入:厚朴10克 杏仁10克。如果脖子後背覺得拘急或平時盜汗嚴重,加入葛根20克。
如前所述,桂枝湯證是用在表虛,裡證不明顯的感冒上的。主要表現有:(表虛)身體不自主出汗(小孩的話可以用手抓下手臂或背看有無潮濕),怕風吹,一吹就很難受,伴有頭痛,有點發燒,沒什麼胃口,脈浮緩。
直接看桂枝湯用藥:桂枝白芍等量,炙甘草生薑紅棗護心胃。桂枝辛甘行陽,白芍酸收為陰,炙甘草可以讓心臟跳更平穩,解毒(感冒後胃中常有積食),生薑一是促進胃蠕動二是助發汗,紅棗護胃補津液。引用姜佐景原文,桂枝能活動脈之血,白芍能活靜脈之血,動脈為陽,故曰桂枝為陽藥;靜脈為陰,故曰白芍位陰藥。動脈之血由心臟發射,以外達於微絲血管,範圍由小而大,桂枝助之,故曰桂枝發散為陽;靜脈之血由微絲血管收回,以內歸餘心臟,其範圍由大而小,白芍輔之,故曰白芍收斂為陰。這就是桂枝湯,設計成一個完整的推動的循環,古人說調節營衛陰陽平衡。表虛的發熱主要是人體的自衛反應,想將更多的能量發到表上解除表證,所以會發熱。用桂枝湯稍微推拉一下就好。這個方喝起來會甘中帶桂枝的辛味,微發汗。發燒對證的話一般一碗藥去除發燒。
- (表虛+裡寒)桂枝湯+去裡寒藥物
如果有上述的表虛症狀(自汗、怕風等),病人同時有裡寒的症狀,比如喉嚨有水氣會很癢咳嗽,流鼻涕,咳吐稀的痰水,同時不渴不煩躁(表明非裡熱),這些信息可以斷定是裡寒。裡寒一般半夜和早上比較嚴重,因為比較冷。這時候在桂枝湯基礎上加上去裡寒及鼻濕藥物,為: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两片 红枣10个打破 干姜5克 细辛5克 姜半夏10克 五味子10克 辛夷10克 水菖蒲10克 苍术10克。煮法服法同。
其中辛夷、菖蒲、蒼術可以去鼻子的濕氣和堵塞。如果只是寒咳鼻子好好的就不用加這三味藥。辛夷花有浮絨喝藥時注意去掉否則容易嗆到。乾姜細辛去肺寒,半夏去水氣,五味子酸收止咳。如果有項背緊束或平時晚上盜汗等加上葛根20克生津護津。如果吃藥後表虛去掉了,裡寒仍有些,可以去掉解表虛的藥物(桂枝 芍藥)再加上茯苓10克即可,叫做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
- (表虛+裡熱證)
仲景條目下有汗出而喘,病人無大熱,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按照用藥規律,病人表虛(有汗)是不會用麻黃的,因為麻黃解表實。所以歷代經方家這點意見比較不一致。更有人認為是錯簡。實際上傷寒入裡化熱,肺熱的時候表證會輕,人比較不怕風怕冷,這時的表虛並非皮膚毛孔機能失控,而非主要因為肺熱‘逼’出汗來。用麻黃也沒有錯,因為麻黃能解表宣肺,將全身的皮膚毛孔張開一點,人比較不會喘,更何況,麻黃和石膏是一對制衡用了發汗能力差,麻黃和桂枝搭配發汗能力強。所以表虛和裡熱並存之下要分兩種:
表虛,自汗,但沒有惡風惡寒,同時病人喘得比較厲害,這時用麻杏石甘湯。
表虛,自汗,惡風惡寒,同時夾雜一點裡熱證(剛剛入裡化熱),這時可以在桂枝湯基礎上加“生石膏20克 杏仁10克”。這裡說的入裡化熱指,最開始只有表證(表虛或表實),失治後病邪進入肺,肺會生成痰飲,一開始是寒的,繼續失治後,由於肺代謝失衡,痰飲會越來越稠產生的發熱現象(此時類似西醫發炎的說法)。繼續失治會產生肺積水,病人只能特定體位睡覺。從經方的角度看走的路徑是桂枝湯麻黃湯失治,麻杏石甘湯,失治,射干麻黃湯,失治,葶歷大棗洩肺湯等,失治,最後十棗湯。
麻杏甘石湯方(汗出而喘):
麻黃8克 生石膏 30 杏仁10 克 炙甘草10克
6碗水大火煮成2碗,隔三小時分兩次服。小兒減半。服用後症狀退則不用繼續服。
該方麻黃宣表,讓毛孔比較順暢,石膏清肺熱,杏仁可以去除肺中的少量痰水並補充津液。炙甘草可以讓心臟跳更平穩,因為麻黃發表會激活心臟跳動,所以會用炙甘草來平衡,這是複方的搭配。如果病人出現表虛自汗的現象,伴有裡熱的現象,如口極渴想喝冰飲,咳喘,煩躁,都是用這方的時機。如果是表實的話,用大青龍湯,後述。
表實類:
- (表寒+裡證不明顯)麻黃湯
麻黃5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炙甘草10克
三碗水煮成一碗。空腹時服用。小孩減半。藥到汗出即好。有心臟病紀錄不要服用。
該方方意很簡單,病是純表實,病人身體發燒發熱,身體把能量發到體表上希望解除症狀但不夠。由於表實身體汗液無法透發所以會感覺極冷肌肉或關節酸痛。麻黃解表將毛孔張開,桂枝解肌將能量和津液發送到體表上,所以麻黃搭配桂枝發汗能力很強。炙甘草護胃護心,杏仁護肺防止津傷。喝藥後會出汗,出汗後燒會退,表證會消失。如果項背很緊不舒服,或者平時盜汗嚴重(特別是小孩),同方加入白芍10克,生薑兩片,葛根15克,可以很好的顧護津液,不會致痙,稱之為葛根湯。至於小孩子平時盜汗可以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或小建中加龍骨牡蠣湯。一兩劑藥可以恢復。
- (表寒+裡寒)小青龍湯
麻黃10克 桂枝15克 白芍10克 干姜6克 細辛6克 五味子10克 姜半夏10克 炙甘草10克
6碗水大火煮成兩碗。成人於每三小時空腹時喝一碗,小孩減半。如果鼻水鼻塞加入 辛夷10克 水菖蒲10克 苍术10克。病好了不用再喝。
小青龍湯用在表寒裡寒冬症狀上。表寒指的是表實,因為寒氣讓皮膚毛孔過於緊緻,體表沒有汗出,怕冷,也會身體酸痛,伴有發燒 ,病人比較安靜不太想喝水(排除裡熱可能性),咳吐痰水,痰中帶水,稀狀,一般會流清鼻水鼻塞,喉嚨感覺很癢咳嗽,覺得身體裡面冷,嚴重的話背肩部覺得有冷塊。喝藥見效非常快,經驗來看隔天會好70%以上剩點早晨咳嗽與鼻水,如果是這樣藥方去麻黃桂枝白芍加入茯苓10克繼續去裡寒即可,稱之為:苓甘五味薑辛半夏湯。
- (表寒+裡熱)大青龍湯
麻黃10克 杏仁10克 石膏30克 炙甘草10克 桂枝15克 生薑三片 紅棗10枚去核
6碗水大火煮成兩碗。成人於每三小時空腹時喝一碗,小孩1/3~1/2。汗出病好就不需再喝第二碗。
這個方濟用在表寒裡熱的症狀上。表寒為表實,體表沒有汗出,怕冷,身體酸痛,常見高燒,裡熱現象,病人感覺很煩躁,想喝水喝冰冷飲,咳吐黃痰。 因為高燒煩躁,大青龍湯的症狀一般看上去比較嚇人。方意:麻黃桂枝搭配發汗解表實,石膏去肺熱,甘草生薑紅棗可以生胃中津液因為擔心津液出表過度,一定不能忘記放紅棗並捏破再煮。杏仁保持肺中津液,炙甘草同時護心臟。大青龍湯發汗能力很強,記住如果第一碗病好了並不需要喝第二碗,否則會發汗過度。一般可能是汗解,也碰過喝大青龍湯後嘔吐燒退病癒的(特例),都不用第二碗。
- 無表證+裡熱 (麻杏石甘湯、白虎加人參湯)
如果沒什麼表證而只是裡熱的話,比如煩躁,想喝水喝冰冷飲,咳吐黃痰,喘咳,這時用麻杏石甘湯即可。上面已經列出。沒有咳嗽氣喘的話用白虎湯即可。
生石膏30克 炙甘草10克 知母10克 糯米一調羹 党参10克。 六碗煮成兩碗,分服。小孩减半。喝藥後熱會退。
- 無表證+裡寒
用苓甘五味薑辛半夏湯即可。上面已述。鼻水鼻塞嚴重記得加辛夷、水菖蒲、蒼術。
- 柴胡湯劑 (少陽感冒,女子月經期間感冒)
柴胡15 半夏12 黄芩10 党参12 生姜3片 红枣10枚打破 炙甘草12克
每付藥加入6碗水煮成兩碗,成人於每三小時空腹時喝一碗,小孩減半。
該藥方用在病人自覺忽冷忽熱,有噁心想吐感,同時覺得兩胸肋部位脹滿不舒服感覺的時候,中醫稱之為少陽。如果是女子在月經期間得到感冒一律用此方,因為月經期間經血往下往外排,上述發表汗劑往上往表為逆。小柴胡湯走三焦淋巴水道系統,通過和解的方法,可以將病毒和症狀一併隨之清解出去。如果有月經痛可以加入茜草15克,白芍25克可以同時將痛去掉。
注意事項:
- 有做過心臟手術的病人不可以用麻黃,請改用荊芥15克防風10克浮萍10克來取代麻黃
- 當使用解表藥時候,如果有項背拘緊,或者平時經常有盜汗現象等,請加入葛根25克。特別是小孩,否則容易致痙。小柴胡湯不在此例。
- 長期大量喝酒胃很差舌苔很厚(濁膩黃厚)的人不要給桂枝湯類,中濕太勝碰到甜的容易吐。甜能增濕。按實際情況處理。
- 如果近期有大量失血,或者體表一直有比較多的瘡臃,或者小便困難、咽喉過乾時不要發汗,體液已不足。
- 女子月經期間不要用發表的藥物如桂枝麻黃湯類。一律使用小柴胡湯清法。
- 脈浮的時候用發表的湯劑,脈沈的時候不用。輕取即得就是浮。
- 上述方最好只吃一副藥,因為一副就能痊癒,真正的經方辯證準確都是一副或者一碗就能痊癒的。隔天還剩一些裡證可自行加減。大青龍湯尤其不要原湯吃兩副。
- 若覺得抓方煎藥麻煩,上述很多經方日本都有開發成藥,這點做的比較好,可以直接先買來給小孩感冒備用,尤其小青龍湯小孩見很多;效果稍慢些價格貴幾十倍而已。辯證用八綱,麻黃湯可以先用葛根湯替代。大小青龍湯不能互相替代,兩者主證完全不同,表寒裡熱與表寒裡寒,不是說大青龍湯劑量大些。
- 感冒期間內不要大量吃水果冰淇淋等。不要刻意大量喝水,因為感冒時陽在表裡腸胃比較弱。
主要參考:張仲景、唐榮川、姜佐景、曹穎甫、倪海廈、李宗恩、郝萬山、余無言等人著作。
tseong@foxmail.com, www.tseong.com
發佈留言